关于建立社交社区的思考

其实所有社交性的网站,其中最核心的是分享,思想的互换,可以带来飞速的提升。这就是社区的价值。最初的形式是论坛,形式是文本贴子的形式展现,现在经过各种各样的发展,己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了。 例如创建单品,通过标签的形式分享,例如豆瓣的豆列,网易云音乐的歌单,现在分享的方式不再仅仅是文本内容,还更是一件商品,一个事物。总之所有个人经历的有价值的事物都是可以分享的。在最初的论坛年代,一切都是通过贴子的形式来表达分享的。但有更具体的方式来表达事物,可以查看具体的东西,比文本,内容可以更具体,具体到可以引起质变。那些无法通过论坛分享的东西也可以分享。例如行程路线,如果没有地图,这些根本就展示不出来。 至于发现, 通过自己的类别标签,可以把自己的经验集合在里面,别人可以通过个人的标签来发现好东西。从论坛进化来的产品,形式是完全变了。 但核心的一点是不会变的,那就是分享的价值。这其实,我很早就有的观点,但是现在才想到用来解释论坛与互联网产品的价值。通过这么一分析,立刻把浮在水面的互联网产品,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很清晰,他们核心的运作模式是什么。虽然取得人流量进而收取广告的费用,是他们核心的商业模式,但取得流量是他们的前提条件。有人是做资源(例如写博客,媒体博客),可获得流量和声誉,有的是通过资源整合(如google)。更多的是用户分享的内容。facebook是个人信息的分享,同时把人给联系起来。


用户如果都乐于分享,可是没有如果。。。分享的受众,当然是越多越好,问题是,圈子问题。 圈子的关注度跟圈子的人数是成反比的。这不仅仅是出现在聊天的群里面,在所有的有具有社交性质里面的产品里面,这个理论应该都是通用的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当然也是有圈子,人是以圈子来划分的。在应用的群组里面,如果都是你认识所有人,那么你是敢于大胆发言的,当然也会乐于分享自己的一些东西。那些对很多人都很好的东西,就是从这些分享里面总结出来的。所以,往往是圈子越小,人们的亲密度越高,人们才乐于分享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由于现实的个人物质条件/性格/机遇都各种各样的因素,人是硬编为群分的。


开放与封闭,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啊, 但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案,一步步转化解决,就像CAP理论一样。这对建立社区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。